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亚洲人妻中文无码字幕-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男的把女的戳到高潮动漫

通威人丨身邊的榜樣:堅持管理導向 堅守精工質量
2025-09-10
作者:馮靜

在浩瀚的追光之旅中

每一顆星辰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于筑夢的偉大征途上

每一位通威人都是前行路上的燈塔


他們是以勤勉鑄就輝煌的匠心者

他們是用汗水澆灌希望的耕耘者

他們是以智慧點亮未來的追光者

他們是用責任撐起天空的擔當者


榜樣不遙遠,力量在身邊

讓我們攜手并進

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讓榜樣之光

照亮你我前行的道路


本期

《通威人 | 身邊的榜樣》

一起了解

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

電池四廠B班絲網組的奮斗故事

860ad408dd0e9ba1c3813b4df4fcc2a1.png


“管理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

是把每個人的力氣都用在刀刃上”

通威太陽能眉山公司電池四廠

B班絲網組經理范波

一邊展示著班組建設PPT上

“97人、498萬片/日產量”的紅色數字,

一邊說道


作為公司7月五型班組效益評比的第一名

這個數字背后是

絲網組人機比達到4.61的跨越

是銀漿單耗降至0.828的精細

是非硅成本降至8%的增效

更是一套讓團隊效能持續進化的管理邏輯

在這里,“少”不是壓力

而是重新定義“優”的契機


01 用“三張清單”織密效能網


清晨8點40分

資深組長王忠林的早會已經開了5分鐘

早會新增的“3分鐘快速對齊”

能夠同步異常處理進度及質量警示案例

王忠林面前的白板上平鋪著

三張塑封表格

左側的“異常分級清單”

用紅黃綠三色標注著昨晚的設備狀況

中間的“協作任務清單”

明確著誰帶新人、誰盯關鍵機臺

右側的“技能雷達圖”上

每個人的長板、短板一目了然


絲網組目前實行協作量化指標

設定“跨組支援響應速度”考核

去年班組調整初期

面對人員結構變化

王忠林沒急著催產量

而是帶著骨干蹲在車間

畫了張“問題地圖”

標明哪些異常是設備卡殼

(A級,需30分鐘內必須解決)

哪些是參數漂移

(B級,需2小時閉環)

哪些是清潔不到位

(C級,需當班清零)

a9f7824fd6183487b2aa888c1d06ee83.jpg

王忠林組織開早會


為及時發現改善不良

班組與Vsky合作開發

《車間不良數據推送》

當機臺異常處理流程嵌入系統

會自動觸發責任人通知

最妙的是那張“技能雷達圖”

新員工小張剛來只會操作1號機

圖上“多機臺操作”那項是空心圓

三個月后,這個圓被涂成了實心

這期間,王忠林每天讓小張

跟著周紀練1小時網版修復

跟著夏德彬學30分鐘參數調試

現在班組37人能跨崗操作

比去年多了25人


“人機比能降下來

靠的不是硬塞任務

而是讓每個人的技能圈都能

覆蓋更多崗位。”


02 給網版算“長壽賬”


去年年初

周紀和團隊發現

二道網版平均印到53萬片

就因邊緣磨損、漿料堵塞報廢

“不是網版不結實

是我們沒摸清它的‘疲勞點’?!?/span>

周紀和團隊守了三個夜班

終于算出筆賬

30%的報廢

是因為安裝角度太陡(90度)

邊緣摩擦過大

25%是中途清洗不及時

漿料在網孔里“結了痂”

7月

二道網版壽命從53萬提升至98萬

四道網版壽命從54萬提升至63萬


現在新員工入職

周紀都會教授“三摸三看”

摸網面平整度

看邊緣磨損度

測張力穩定性

班組網版因此更換成本下降37%

不是網版變貴了

是大家學會了給網版“續命”

9e89fa707dfb52845289d41c9c50738f.jpg

周紀正在機臺更換網版


03 讓銀漿“走直線”


夏德彬在機臺旁介紹道

“再磨0.5毫米

弧度就從5毫米變3毫米

漿料就不會在網版邊緣‘打轉轉’了?!?/span>


銀漿是電池生產的“貴金屬”

去年第一季度

班組銀漿單耗總超標

夏德彬直言

“看著漿料在網版上堆出小疙瘩

就像看著錢掉地上?!?/span>

夏德彬和團隊發現

原廠回墨刀弧度太大

刮過網版時總會留下多余漿料


打磨回墨刀成了新任務

從5毫米到4毫米,再到3毫米

試了17次才找到最佳弧度

那天調試時

看著銀漿像細線一樣均勻鋪開

沒有一絲堆積


現在夏德彬和團隊

又總結出“三慢一快”操作法

起印慢(防漿料飛濺)

轉角慢(防邊緣堆積)

收印慢(防拖尾)

勻速快(保均勻度)

這套方法漿料更不易發散

使印刷均勻性更佳

助力指標提升

f4e7687f5719476f6480f2dff1c3326b.jpg

夏德彬正在處理漿料


從王忠林的“清單管理”

到周紀的“網版長壽經”

再到夏德彬的“銀漿省字訣”

眉山四廠B班絲網組的97人

正在書寫一種新的效能哲學

不是人少了要“硬扛”

而是通過機制讓每個環節“不浪費”

不是技能夠了就行

而是讓每個人的擅長都能“補位”

不是創新要驚天動地

而是讓每個細節都能“擠”出效益


這或許正是四廠B班絲網組

最珍貴的成長邏輯

當管理能讓“對的人做對的事”

當技能能讓“每個動作都生效益”

團隊就不會困于“人多人少”

而是永遠向著“更優”生長